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医药科学》 > 2017年第9期
编号:13093222
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预后的影响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7年10月8日 《中国医药科学》 2017年第9期
     流浪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精神病群体,其既具有流浪人员居无定所、风餐露宿、缺乏系统支持的特性,又有精神上情感、思维、行为等的异常,使得精神症状严重而复杂,社会功能日趋下降,对社会治安和正常居民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[1]。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加,流浪人口也随之增多,流浪精神病患者也相应增加,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之一。这些患者长期流浪,无认知能力,又不会主动寻求救助,大多依靠公安机关或救助机构送入医院治疗。但由于相关救助机构对此类患者救治的局限性,患者仅能得到基本的药物治疗,对精神症状有所改善,但社会功能和全面康复的恢复较为困难[2]。因此,对此类患者开展救助,加强康复技能训练,对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。本研究针对这一社会问题,给予行为技能训练,旨在提高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,现报道如下。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

    将2016年1月~2017年1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疗的94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。观察组47例,男26例,女21例,年龄23~51岁,平均(42.6±6.3)岁,病程3个月~3年;对照组47例,男27例,女20例,年龄20~52岁,平均(40.8±6.7)岁,病程4个月~3.5年;所有患者均符合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》第3版(CCMD-3)诊断标准[3] ......
上一页1 2 3下一页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4983 字符